查看原文
其他

新农村建设就是大拆大建?广东这些村的实践告诉你,强拆行不通!

2017-11-01 南方农村报 南方农村报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旨在让落后的乡村焕发生机活力、实现繁荣兴盛。


今年以来,广东省部署推进2277个省定贫困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这正是广东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那么,贫困村如何建成新农村,应建成怎样的新农村?如何调动村民积极性,改变贫困状态?


9月份以来,南方农村报记者分赴梅州、韶关、肇庆、惠州、河源等地走访调查,了解各地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的进度、存在的困难和经验做法等,希望对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有所启发。


南方农村报记者 王磊 段凤桂 程胜涛 

见习记者 肖婉琦 李思敏

统筹 王伟正


平整干净的道路、花木葱茏的公园、清澈碧绿的池塘、宽阔的塑胶篮球场、崭新的祠堂……“整个乌迳镇,就数我们村环境最好。”已经住进新房的南雄市乌迳镇田心村村民李满古自豪地说。


田心村


田心村是乌迳镇8个省定贫困村之一,新农村建设启动早,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卫生村”“文明村”。“三清三拆三整治”让田心村脱胎换骨,但有的地方不拆旧只补旧,也取得很好的效果;而有的地方大拆大建,反而效果不佳。创建什么样的新农村,是各地面临的第一课题。


清拆:厕所猪舍变公园


肇庆怀集县连麦镇文岗村最近也成了“网红村”,经常有人来参观学习。沿着村道蜿蜒前行,一侧是统一刷白的民居,一侧是水田,前面是新建的文化广场,四周彩旗飘扬,新添的健身器材不时引来村民驻足。谁曾想到,两三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狼藉:牛栏猪舍、露天厕所,砖石瓦砾、柴草垃圾。“这是新农村建设清拆后的成果。”文岗村文一村小组村民理事长文俭飞说。


文岗村房屋外立面焕然一新


梅州五华县华城镇新一村,一个篱笆桩、一个旧石磨、一条旧砖头铺设的林荫小道,营造成一个小公园,便是村民休闲聊天的好去处。而在此前,这里是一个旧粪坑。


文俭飞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6月中旬,文一村启动新农村建设,仅4天就获得村民支持,目前已基本完成清拆工作。拆除后的宅基地由理事会登记造册,权属仍属村民;如果因基础设施建设需占用宅基地,则动员村民无偿捐出;村民不愿捐出的,通过置换方式,在村集体闲置的宅基地上重新统一规划给村民。因此,村民们很配合,积极性也很高。


在南雄市湖口镇太和村老圩场,村民理事会则充分发挥几位理事成员工匠出身的优势,绘制了一份清晰的房屋登记图表,并做成展板,向村民公示;确认无误后,再拆除。目前,老圩场已拆除危旧房300多间,拆除面积约1.3万平方米。如今,理事会绘制出一份规划草图,计划重新建房。“村民向理事会报名登记,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就给补偿。”太和村支书何启凤说,拆旧后的土地除了盖房,还用于建设理事会会议室、老人活动室、红白事场所等公共事业。


太和村老圩场理事会成员绘制了房屋登记图表,经村民确认无误后再进行拆除。


为更直观地展示村庄面貌,南雄市邓坊镇赤石村委会通过航拍方式获得“村庄整治视域图”,拆除范围一目了然。7月绘制出“赤石村规划设想图”,一排排整齐的房屋、一条条笔直的村道以及公园、凉亭和池塘错落有致,简单明了。“村民看得明白,看了高兴,都愿意配合。8月份动工拆房,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拆了90%。”赤石村村支书卢隆庆语带骄傲地说。


赤石村以航拍方式获得“村庄整治视域图”,令拆除范围一目了然。


“‘三清三拆三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迫切的。”五华县委农办主任、扶贫开发局局长朱建芳坦言,新农村建设,用地问题是一大关键,如果不发动村民进行清拆,土地问题就是摆在新农村建设面前的第一道坎。此外,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建设村道硬底化等基础设施,也是村民们最关心的,容易得到支持。


补旧:“穿衣戴帽”换新颜


在今年8月2日召开的全省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会议上,时任省委书记胡春华强调,要体现农村特点,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注意保护自然生态,加强对古村落、历史建筑、古驿道、革命遗址的修复保护。河源市源城区充分利用5个省定贫困村中四个村(坪围村、上村村、高围村、陂角村)的连片区位优势,与相邻的埔前村联合打造“五村连片”,开展“穿衣戴帽”工程,有效地保留了客家民居特色。坪围村便是其中之一。


坪围村航拍图 肖斌摄影


走进坪围村,路旁一排装饰统一的“新居”映入眼帘,村民廖潭清的家便是其中一栋。廖潭清家的房子有十多年历史,屋内白色墙壁略有发黄,但外表焕然一新。今年6月,村干部带上工程队对他家的房屋外墙进行粉刷,更换门窗。家门前长满的杂草,也被清除干净,屋前屋后安上了篱笆,种满花草。“短短一个月,没出一分钱一分力便住进了‘新家’。”廖潭清表示很惊喜。


坪围村村委会副主任朱世强介绍,“穿衣戴帽”工程试点便是在村里显著位置,选取民居,按照客家风格重新修缮。其目的是起到样板房的作用,让村民们看到示范,满意后再统一修缮。如今,廖潭清等8户村民的家成了村中一道风景线。“每个村小组各自派出村民代表选择设计图,修缮方案都不一样,要求做到一村一特色。”


坪围村村民廖潭清家门前


在五华县河东镇高榕村,村里有10座100年以上的围龙屋,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在“三清三拆”过程中,村委特别注重保护围龙屋,只是拆除了里面乱搭建的厕所和洗澡房,然后进行全面清理和简单修缮。下一步将结合高榕村古村落“忠厚传家”大型围龙屋的修缮、市级“客家博物馆”的创建和“下坝迎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把高榕村打造为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名村。“高榕村还有潜力可挖。”村支书周伟君自信满满。


高榕村经过整治后的老围屋


“新农村建设不一定要大拆大建,不能搞‘一刀切’,防止千村一面。”朱建芳说,有关部门从一开始便要求建设过程中坚持规划引领,从农村实际出发编制示范村整治创建规划,注重保持生态环境、乡土气息、田园风光和传统文化,不搞“面子工程”。


强拆:村民抵制、理事会退出


但在拆除泥砖房的问题上,广东某山区县的一位镇委书记却遇到了难题。镇委书记赵维曲(化名)告诉记者,该镇有一个村被纳入当地示范村建设样板村,镇村对照创建示范村的实施方案,拆除了大量危旧泥砖房、废弃猪牛栏、露天厕所等,同时保留了数十间连片保存完好的泥砖房,用于存放农具及杂物,少部分泥砖房还住有村民。


最初,镇村干部及理事会征求村民意见,大部分村民不同意拆除,认为那一片泥砖房不是危旧房,保护较好且还有用途。赵维曲说,在与群众反复沟通协商过程中,镇政府认为群众意见具有合理性。“那片泥砖房集中连片,普遍都保存完好,部分泥砖房还是祖辈千辛万苦建起来的,村民也想留着纪念。按省里的方案,应该不属于拆除的范围。”因此,镇村干部便组织理事会对那片泥砖房进行外观粉刷,喷上乡村风情的图画,别有一番风味。同时,对内部巷道进行硬底化,铺设雨污分流管道,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但有一天,当地一位上级领导到村里视察后,强烈指责镇村干部工作不到位:“这一大片泥砖房为什么不拆,除了祠堂,其他泥砖房全部要拆。”赵维曲说,无论怎么解释,上级领导都反复强调要全拆。


赵维曲顿时陷入巨大的压力中,此前与村民已经沟通协商好,群众认为没必要拆除,而且也对那片泥砖房进行了改造,投入了一部分资金。他硬着头皮,先通过理事会与村民沟通,“收获”骂声一片。赵维曲说,有一个自然村,理事会原来有5人,个个干劲十足,积极性很高,在拆除危旧泥砖房、废弃牛栏猪舍等工作中发挥了大作用。但这次要继续拆除保存完好的泥砖房,他们也遭到村民强烈谴责,5个理事会成员目前仅余1人,其他4人“被骂怕了”,退出了理事会。赵维曲表示,目前局面胶着。


实地考察广东新农村建设的山西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院马华教授认为,那片集中保存完好的泥砖房,完全可以就地保护、开发利用,改造为民宿、民俗展览馆等,集中打造一片泥砖房风景区。马华认为,新农村建设中,对泥砖房等老房子,切忌一拆了之,要体现岭南特色。“如果把所有旧房子都拆除了,也就没有了乡村风味,失去了特色,没有了优势。”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南方农村报

官方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